日本「創作者公寓」—如何設計出讓人自由交流的空間?

Kei Chen
Dec 23, 2019
Photo Credit: インストールの途中だビル HP

如果有一間多年無人使用的老舊六層樓公寓,你會想怎麼運用呢?在日本東京的中延站,有一棟廢棄公寓,如今搖身一變,成為了40位創作者們聚集的場所、人們交流的地方,並擁有一個長長的名字—インストールの途中だビル(在日文,インストール=INSTALL,ビル=BUILDING。大致可字面翻譯成:設置途中的建築)。

Photo Credit: インストールの途中だビル HP

一個為創作者們而生的多用途空間

在這棟六層樓建築中,有著來自服飾設計、皮件設計、建築、插畫、攝影、劇場等各個領域的創作者進駐。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,可以自己決定大小、擺設裝潢的工作空間,沒有繁雜的限制,享有高度的自主決定權。

除了創作者自己的小天地外,建築裡也有公共空間,可以做為一般的交流用途,或是開辦個展、活動等,

讓創作者們在獨自埋頭創作之餘,能有和他人交流的空間與機會,不僅能在孤獨中找到共同努力的夥伴,也可能在談天的過程中,彼此碰撞而產生新的點子或想法。

創作者間的內部交流很重要,但外部交流也不能少。偶爾開辦的工作坊、展覽、活動、音樂會等,正是將創作者們和外界連結起來的重要機會。這次我參加了一日開放參觀活動,而有機會一探究竟這棟建築物裡頭的景色。

Photo Credit: インストールの途中だビル HP

外部人士與創作者們的自由交流日

在交流日這天,整棟建築物都會開放自由參觀,入場費1000日元,換得兩張券,可以兌換商品或是飲品、食物等。

整體的參觀體驗其實是不錯的,雖然空間並不大,但也因此拉近了和創作者們之間的距離。不僅平常的工作空間能夠一覽無遺,讓人可以想像創作者們的日常生活,他們也都非常樂意和參觀者分享自己的作品以及創作理念等等,自由交流的氣氛十分良好。

營運面:最小限度的支出

在參觀時,我意識到這棟建築的裝潢非常簡單,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裝潢。企劃總籌說:「因為當時沒什麼資金,想說就讓建築物呈現原本的模樣,再稍微修飾一下就好。」工作空間也是以簡單的木材板隔出來的,並沒有什麼太過困難或是龐雜的工程。

不必一次到位,最簡可行性產品的概念

「剛開始時,我們甚至只隔了示範性的一、兩個房間出來就開始招租了。」

身為一個設計師,對這個「不一定要將東西做到位才能向世人展現」的想法非常有共鳴,這其實就類似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—最簡可行性產品的概念。

對這棟建築來說,以半成品的方式就直接推出,能夠避免一次性的大量金錢支出,保留彈性、可變動性、客製化的可能,同時測試市場的反應與需求,若苗頭不對,便能緊急煞車,重新擬定或商討對策。

共同營運

這棟建築的營運,是由創作者們共同承擔的。

雖然也有管理者,但並不像一般的場地管理者那樣的有存在感。他們提供創作者空間,並依據坪數大小收取租金,再將租金交給房東。而其他的營運支出,基本上是靠創作者們籌來的,例如:舉辦活動、工作坊,開放一般民眾報名,收取入場費或參加費等,作為其他用途的經費等。

結語

從這棟建築物身上,我學習到了兩件事。如果要開始一個新的事業,不管是虛擬數位的,或是實體的,不一定要一個人埋頭苦幹,並承擔所有風險和初期的龐大支出。

1/ 使用者們共同營運

讓風險和營運費用由使用者們共同承擔,而大家在一起舉辦活動的過程中,不僅加深彼此的感情與交流,也能同時讓事業更好,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,以及良好的小社群。

2/ 運用MVP(最簡可行性產品)的概念

讓初期的費用以及營運風險降低,測試市場反應,保留可變動的彈性空間。

--

--